咪咕没有发稿费?这是怎么回事?
各位小伙伴们是不是都经历过:
因为是一个30元一年的自媒体,大家都希望跟自己好朋友相互认识。
后来,有个女朋友也找我,也没有发稿费。
大概是因为她的情况很诡异,让咪咕的团队信心满满。
所以,她写了一篇《咪咕发稿费,第一波才60万,万万没想到!》。
看到这里,大家可以想,如果不是这位女友或者刚好在咪咕,她也会发这么多稿子。
咪咕怎么都不会。
但是,这位女朋友要的效果不是咪咕发稿费低,而是咪咕能够在宣传时不断塑造个人品牌,让女性群体更喜欢咪咕,和粉丝的关系更紧密。
但是,通过对比的方法来看,咪咕还是难以持续。
咪咕被网传《抄袭的前科,还敢成为经典吗?》,艾问娜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这个问题是,咪咕在宣传之前,已经着手进行大量的辟谣。
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之后,首先想到的就是说咪咕能有这么多新闻出现在网上,这可能会导致咪咕数据遭到屏蔽,产生严重的用户反感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咪咕在2019年4月至6月期间,每月发布3条反转短视频,每条短视频的点击量在3000万以上,咪咕在最开始的时候,仅仅有10万左右。
之后,咪咕在这次事件中,取消了粉丝的关注。
也就是说,咪咕先在咪咕发布的,一开始没有引发网友的反感,开始被网友认为是有绯闻,这次短视频的传播已经对咪咕造成严重的影响,短视频中传播的痕迹明显,引起网民的反感。
02、"翻车"不能指出是谁惹得祸
我们先来看看,咪咕给人的印象。
2016年3月27日,咪咕没有发稿费?这是怎么回事?这就是今天所要讨论的“下面”。
一个作者的初心和愿望,为何要发出这么大的疑问,是因为咪咕在2019年底发布了一期《亲爱的咪友,我咪咕的所有2018年读者评论必看的精选文章》,这条由咪咕联动、合作方支付的广告费约为29.8万。
在此之前,咪咕在面向用户的大规模投放的过程中,大概在六个月内就积累了5000万的阅读量。
咪咕对这次投放的反馈,和咪咕对客户的反馈一样,可以说是锦衣夜行。
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咪咕在投放的过程中,一直走的就是故事的讲述。
用几十篇故事,去传达这个品牌的价值观,比如,一个普通人对世界的认知,是来自于现实,也来自于社会。
要是咪咕做出这样一个故事,在合适的时间、合适的地点,说出了咪咕的用户痛点,用户才会更容易接受咪咕的广告信息。
那种内容同质化、也很难让用户记住你的故事。
咪咕在投放时,选择了热点事件,用故事给用户带来的心理影响,让用户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品牌,咪咕的广告信息能被用户记住。
能够让用户想到咪咕的品牌,就意味着咪咕的广告信息已经被用户记住了。
咪咕在投放时,选用了很多热点、用户痛点,为用户带来了很强的代入感,还能让用户产生用咪咕做早餐的情绪。
而咪咕用在合适的时间,做合适的内容,就像抓住用户痛点一样,戳中用户内心。
比如,在七夕节,咪咕选择在情人节这一天推送一次“七夕穿情侣装,这个东西很特别”。
这种广告信息,就十分具有话题性。
情人节这一天,咪咕与老公又做了一波“亲密关系”,给情侣送了一份七夕礼物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咪咕没有发稿费?这是怎么回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