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写出符合人民日报风格的文章?
第一步:收集素材
从古至今,“采集”是日积月累素材的必由之路。现在的文章虽然很少,但却是许多新闻人物、传统公司、新商品、新品牌的常写常新,对于材料的收集与整理,将成为报纸写作的必修课。像上海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初,便着手筹建“速递点”,整合外卖、商务、休闲等丰富的商品品类,先后增加商城、仓库、易拉宝等设施,同时也发展了电子商务、广告公司、宾馆、饭店等业务,到了后来每年都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布中,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。
而在最近“秋日”的软文发布会上,王老吉也发布了自己的作品,报导了具有特色的秋日饮食文化。这一消息,便在国内新闻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其中有众多精彩、感人的消息。比方对那些新闻人和电影明星来说,“互联网 +”是个新鲜的概念。不仅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,还可以将文化理念带入他们的生活。如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报人HollandBirle通过“信息多元化”来表达他们的理念:“人们更愿意把他们的视线从网上转移到网上,因此他们在互联网上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调查、获取信息。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种信息沟通渠道,与他人建立关系,从中获得乐趣。”
而这一消息,也引来了不少网站的支持,报社纷纷报导这一个消息。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网的总编辑周宏伟说:“网站上有一个独立的个人博客,叫‘领导留言板’,他们为网民提供关心、及时、有用的小知识,以求得常常联系的朋友的帮助。”
消息更加贴近网民,网民参与程度更加高。2006年12月,新一届网民代表大会结束,已经有20万名网民参加了这一重要的网络会议。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意大利的27万人在互联网上发言。“在互联网上,我们不仅有很多的帖子,还能向朋友提出很多问题,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跟帖发表,当然,这些问题不是在公开场合发表的,而是来自不一样社会阶层的意见。”
在网民的参与程度上,新华社并未对各大新闻网站进行任何细小的调查,但是却策划了一个主题“electronicConnect”,从网上收集“领导留言板”这一重大举措,引导网民发表看法,反映态度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如何写出符合人民日报风格的文章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