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调查还是快讯追踪? 解析记者一年发稿量背后的价值取舍

深度调查还是快讯追踪? 解析记者一年发稿量背后的价值取舍

深度调查还是快讯追踪? 解析记者一年发稿量背后的价值取舍

回顾10年前记者采访中的8家头部公司,公司品牌方对深度调查的关注度非常高。2019年9月,一批新媒体账号入驻,中国日报日前采访;2019年9月,被点名的一批新媒体账号,被集中发布时间段为2017年4月,可谓是真正完成了新闻采访作业。也正因如此,头部公司从今年一季度开始,在新闻采访的物料数量、时间节点选择上却越来越谨慎。但深度调查也没有停歇。2019年12月至12月,这7家头部公司共发布370篇深度调查新闻,涉及软文编写、报导风格、社会责任、项目发展等多个方面,发布量均呈现高速增长趋势。

当然,深度调查,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过去一年新闻采访重点、工作思路和职业趋势上的变化。在深度调查中,报导形式更加多样化,更加注重事实表达和剖析问题,他们也开始重视与专业人士的互动,更加愿意和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沟通。今年7月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将陆续推出大量深度调查报导。从“90后”的生活形态、工作状态,到“65后”的主流生活方式、“95后”的思想观念等,人们热衷于通过深入调查来挖掘新闻,探寻新闻背后的故事,将深度调查融入了传统采访、“网帖+文”等多种形式之中。

在深度调查上,深度调查虽然受到地域和历史影响,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客观真实的。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在公布10个中国新闻周刊中的获奖作品,以及对其受访者的调查,就已经体现了对他们新闻的重视,许多阅读量在10万+以上的新闻作品,其评论、转发量超过10万+。这种深度调查显示,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关注度和忠诚度,对重大新闻的敏感程度会成为衡量新闻的重要指标,可以取得更加多的受众和媒体关注。

通过深度调查发现,中国新闻周刊报导受众所反映的内容,既反映了媒体对社会生活状态的观察,也反映了民情民意。特别是对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深度报导,在“新媒体”时代是必不能少的。

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在2008年发表的《推动新媒体发展》中,首次提出“网站+媒体+新闻”的概念。这一个概念并没有拘泥于互联网新闻媒体、广电网、报纸、杂志、电台等传统媒体对受众的评论和互动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直编软文营销网 » 深度调查还是快讯追踪? 解析记者一年发稿量背后的价值取舍

赞 (0)